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懷念 Web 2.0 的日子。 對於互聯網的潛力及其連接全球人民的能力,這是一個樂觀的時期。

那時,關於將過多個人信息放到網上的警告經常被忽視。 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使早在 1991 年,公司經理就對 Internet 時代改進安全控制的必要性感到漫不經心, 諸如“做不到但仍保持競爭力”和“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麻煩,所以何必擔心”之類的話。 這讓我們想知道當數據隱私問題進入方程式時,高級管理人員在說什麼……

早年的數據隱私

到 2000 年代,公司已經意識到訪問大量個人數據的價值。 由於隱私如此難以定義,商界“抓住了這種不明確的情況,扭曲了關於隱私真正成本的辯論,” 報導 2002 年,電子隱私信息中心 (EPIC)。

EPIC 指出,由於大企業早年發表的自利研究,圍繞隱私的公眾討論大多是片面的,許多可用信息“誇大了企業的成本,而忽略了消費者承擔的成本保護他們的隱私,並低估隱私給商業和社會帶來的好處。”

今天聽起來可能令人難以置信,但企業實際上是在推動這樣的想法:

  1. 消費者對隱私的需求是非理性的,消費者不知道什麼符合自己的利益;
  2. 個人數據的販運總是有利於個人; 和
  3. 評估隱私的價值應僅基於貨幣成本和收益。

當然,這是因為企業在傳播隱私不是很重要的虛構方面具有既得利益。 那時,大多數消費者對隱私的關注程度不如今天——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

社交媒體的突然激增,從 MySpace 到 Facebook 和 Twitter——以及後來的 Instagram 和 Snapchat——導致用戶在網上分享的個人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在急於接受在互聯網上共享信息的優勢時,許多年輕人創建了在線數據庫 [這些] 極難刪除,” 觀察到的 賽門鐵克的家庭安全倡導者 Caroline Cockerill,2009 年。數據似乎已被刪除。”

但這種悠閒的態度最終開始改變,因為隱私問題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意識中。

觀念的轉變

多年來,涉及人們最敏感信息的高度公開的數據洩露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數據隱私。

134 年初宣布了美國最早的超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之一,暴露了 2009 億條信用卡記錄。後來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數據洩露事件——所有 3十億 2013 年 2016 月存在的雅虎賬戶遭到入侵,洩露了用戶的真實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密碼以及安全問題和答案。 (有關雅虎違規的信息在 2017 年至 XNUMX 年期間慢慢流出,媒體大量報導。)

然後是新聞報導 重複 一遍又一遍:eBay、Ashley Madison、Equifax、萬豪酒店和其他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數據洩露。 我們的個人數據極其寶貴且易受攻擊的認識開始傳播開來。

當然,數十億互聯網用戶願意收集他們的瀏覽歷史、位置和人口統計信息——例如,作為一種權衡,以使他們的在線體驗更加個性化和無縫——但是當使用這些數據時會發生什麼出於險惡的目的?

2018 年初,我們聽說 爆炸性的故事 諮詢公司 Cambridge Analytica 如何在 50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未經他們同意而訪問 2016 多萬 Facebook 用戶的個人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來描述和影響選民。 Facebook 因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而受到抨擊……並繼續成為頭條新聞,因為它管理不善用戶的個人數據 再次再次.

正如我們 以前報導過,僅在過去一年中就發生了許多重大數據洩露事件,而且問題似乎並沒有好轉。 事件數量持續增加 提高 年復一年,公司的反應仍然乏善可陳。 空洞的道歉是不夠的。 (查看我們之前關於該主題的帖子 点击這裡.)

人們想要改變。

當今的數據隱私——以及它為何如此重要

隨著歐盟去年實施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GDPR),全面的隱私法已經在歐盟實施——隨著美國公民對類似立法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們緊隨其後。 已經起草了幾項急需的關於數據隱私的法案。

更重要的是,在 2019 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隱私是一項 主要焦點,我們發現了——而且 最熱門的話題 今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的主題是技術監管和數據治理。

這是有原因的。 隱私是一項基本人權……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一事實。

At LatticeWork,我們為在尊重用戶隱私的同時致力於創新而感到自豪。 在設計我們的產品時 琥珀 –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一體化智能存儲平台 – 數據隱私是我們的 第一 關心。

我們在數字存儲行業開闢了一條新的前進道路,因此您再也不必為了方便而犧牲隱私。 了解有關 Amber 及其突破性技術的更多信息 点击這裡.